因此,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。
诗人先从身边写起:初春,大地复苏,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,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,色彩鲜明,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。
水暖鸭先知 江中,鸭儿在嬉戏;江水回暖的讯息,它们首先感知到了。
然后,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,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: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,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,芦芽儿吐尖了;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,惹人怜爱。
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,天气依然比较寒冷,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;常有严霜,甚至还有残雪。
蒌蒿(春天的一种野草)满地芦芽(芦苇的嫩芽, 又叫芦笋〕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扩展资料: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。
鸭知水暖,光凭画是体现来的,诗却表达出来了。
出自北宋诗人的《春江晚景》 竹外桃花三两枝, 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2.简介诗人苏轼。
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,芦笋也开始抽芽,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
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。
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《春江晚景》上的。
(字典解释: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淡黄色,可入药) 芦芽:芦苇的幼芽,可食用。
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《春江晚景》上的。
刚过,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,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,已经透露出来。
最后一句的处理,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,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。
展开全部 《 惠崇春 2113江晚景》全文: 竹外桃花 5261三两枝 4102,春江 水暖鸭先知。
诗意之妙,也有赖于此。
扩展资料: 创作背景 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为惠崇所绘的《春江晚景》两幅所写的题画诗。
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,在.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《春江晓景》上的。 杜甫的诗中有画,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,看看诗中画了什么?并展开想象。 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通讯员 王炳慧) 胶州洋河入海口 胶州洋河入海口 上合示范区如意湖 上合示范区如意湖. 展开全部 当春 2113天江河水刚刚解 冻,寒 5261意尚未消尽时, 气温开始回升, 4102 水温的变 1653化,鸭 子先敏锐地 版感觉到,便迫不及 权 待地潜入水中嬉游。
3的题画诗也有两首,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。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,把无声的、静止的画面,转化为有声的、活动的诗境。
【设计意图:鼓励学生展开想象,结合注释了解诗意。
齐读3、4句。
此僧诗画俱佳,尤其擅长画水乡,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,人称"惠崇小景"。
每年春天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
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
简析 这首题图诗,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。
惠崇为宋初"九诗僧"之一,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。
鸭子这些举动,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,气温开始逐渐回升,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,春天来临了。
(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) 好的题画诗,既要扣合绘画主题,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,既要能再现画境,同时又能跳出画外,别开生面,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的艺术生命。
"《六一诗话》说:"河豚常出于春暮,群游水上,食柳絮而肥,南人多与荻芽为羹,云最美。
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